Magic Trackpad 4:科技在于换接口
换了个接口,没了。
距离我买下自己之前用的深空灰二代 Lightning 接口 Magic Trackpad 已经过去了三年,除了电池已经不太耐用之外(一天掉 10%),它依然在兢兢业业地服役。本来要是苹果不更新模具(换个口也能叫更新模具?)的话,它可能会陪我用一辈子 Mac,但是最终库存克星还是 解散了 CRYCHIC 推出了带 USB-C 接口的 4 代。再加上它已经成为了我唯一一个还在用 lightning 接口的设备,这样一来,如果这个旧的触控板不在了,我就不用满脑子只想着给它留一根 lightning 线了。
其实文中体验的这个 4 代触控板在 11 月初就送到了,不过因为刚到的时候苹果整了个非常无语的 bug,正式版的系统才能正常使用,beta 版的系统反而会把触控板识别成旧设备,导致电脑不识别任何多点手势(就连高频使用的滚动都不支持),于是只能继续用着二代,新款等到现在更新了 15.2 beta c 之后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重新拿出来用。好在第二次拿出来的时候苹果已经修复了这个 bug,现在可以正常使用了。(但是触控板协议修好了,之前修好的断开外界屏幕会导致任务栏高度被挤压的问题又回来了)
外观方面,触控板还是那个触控板,材料是老面孔,被更圆润的边框悄悄吞掉的那点操作面积没有从更长的宽度或者高度上补回来,只是把接口处的孔开得稍微更大了一些,以便塞进比 lightning 更大一圈的 USB-C 口。
从使用的第一感觉上来说,新款似乎稍微提升了一丢丢采样/无线回报率,用起来比 2 代来得更加跟手一些(鼠标速度和 btt 里的速度都没有调整)。但是可能是用惯了旧款,也可能是旧款用了这么多年机械性能上已经有了些劣化,又或者是苹果确实减配了——感觉新款触发 click 操作时需要按下的力度明显比旧款要大不少。之前我正常情况下用上一天可能手指会感觉稍微疲劳,但是这两天换上新款之后,明明电脑使用频率和原来差不多甚至更低,手指却要比原来更累。即使我一直在用最轻的触发阈值,在今天晚上的时候还是发现操作触控板的左手中指因为长期用力过猛开始抽筋,在正常放松的情况下会不受控制地抽动——而我甚至才刚用了两天多一点。(有些观众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轻点呢,因为我思考或者等待编译的时候习惯拿指尖敲赛博木鱼触控板。)
(以下是自适应环节)
自从刚开始使用 mac 的前几个月我用了一段时间那个抽象的 magic mouse 随后换成了触控板之后,我就基本没怎么用过鼠标作为主力输入设备了。这几年时间里我也没有干过比较精细的抠图之类的操作,设置好了 BTT 辅助手势之后,触控板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得心应手,甚至很多手势操作几乎成了肌肉记忆,这时候如果新的触控板在手感上和旧版相差太多的话我可能反而会不习惯。但是我依然想要一些不是非常符合苹果美学的设计,比如说把触控板的充电接口开到侧面,这样边充边用的时候接口延伸出来的线就不会和键盘上的回车键打架;或者既然都开始做梦了,不如再倒反天罡一点,往触控板左上角塞进一个轨迹球。Wow,那可真的是 only Apple can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