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虚拟现实-亦真?亦幻?

第一次尝试写长文,不过似乎没有驾驭长文章的功力,见谅。

虚拟现实,绝对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它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据我所知,伊万·苏泽兰 (Ivan Sutherland) 发明过一个 VR 头盔(很抱歉我查不到年份了),效果是——在空中显示一个立方体。

别笑,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即使是最简单而且计算机最容易处理的立方体的显示效果也不尽人意。伊万同志的立方体只有边框,但是还是对计算机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以至于试验者仅仅转动头部(视角)时(也只能做这个了,因为没有办法交互),立方体的转动还有极高的延迟。延迟到什么程度?大概就是三星手机运行 PSP 模拟器那种程度再卡一倍那样。

对这套装备造成致命一击的还有那个包含两个 CRT 显示屏的超级沉的头盔根本不是常人能戴的,为了减轻佩戴者的负担(我觉得可能是怕压断脖子),头盔需要悬挂在天花板上,因此得到一个外号“达摩克利斯之剑”。

正是因为 VR 吃资源吃得可以,硬件又没有跟上,所以在 20 世纪中期计算机发明以来到 20 世纪末,VR 基本上只存在于纸面上(真的是文字意义的纸面哦),比如办了没多久就停刊的 PCVR。

21 世纪是计算机迅猛发展的年代,硬件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终于,我们可以拥抱 VR。Oculus Rift,PlayStation VR,HTC Vive 等等(这些是依赖 PC 的,要是加上手机的话还有 Google Cardboard 和 Gear VR 等)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东西一下子变得火了起来,VR 被视作下一座金矿。按照 superdata 的数据,2018 年 VR 游戏预计收入预计会达到 12.3B 美元(123 亿美元,或 80.88B=808.8 亿人民币。卧槽,汇率这么高了啊?)

预计的VR游戏市场产值(来源:superdata)
不同平台的市场份额(这个应该也是预计的吧,来源:superdata)

所以呢,VR 的前景会是很壮观的。难怪 Facebook 会出血本买下 Oculus 对不对。

其实现在的 VR 显示设备跟 Sutherland 那时候的还是差不多的,除了更轻薄的屏幕和更好的扬声器以外,还是一样的突兀。所以这种东西啊,设计很重要。你看一下 Vive 和 PSVR 的图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HTC Vive
PlayStation VR

你看,戴着 Vive 跟被大章鱼糊脸上一样…PSVR 跟被荧光水母糊脸上一样,但是因为有了荧光好看不少。

有人会注意到我没有提起 Google glass 和 Hololens 还有不断跳票的 Atheer(估计你们是不会注意的)。VR 和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还是不太一样的(虽然技术上有一定共通性)。VR 是“创造出”一个虚拟世界,而 AR 是“辅助”现实世界。比如戴着 Google glass 走到一家咖啡店附近它会跳出一个 404 的消息框价目表这个意思。所以就不提了,而且他们还没有解决续航问题呢。

对于 VR 设备厂商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大概就是大量的重度游戏玩家。藉由 VR,玩家或许能真正(差远了吧)体验到那种如《刀剑神域》的真实体验吧。

(为什么拿刀剑神域说事?一个是因为我很喜欢这部小说,一个是因为它的设定完全可以套用到 VR 上。当然死亡游戏的设定不能套就是了嗯。)

当然 VR 行业也存在很多硬伤。成本是其次,但是糟糕的体验感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糟糕的体验感”不是指延迟卡帧之类,而是指晕动症。什么意思?在 VR 世界中,视觉和听觉被虚拟世界欺骗(触觉嗅觉味觉?等 NervGear 吧假如那玩意卖得出来的话(笑)),大脑认为你在运动(比如画面因为震动而抖动),但是真正感受现实中身体运动的前庭系统却认为外界(身体)是静止的,于是大脑就会接受到相反的信息,使用者就会有晕眩感和/或呕吐感。虚拟体的体验越真实,这种感觉就越强烈。根据暴风魔镜的数据,用户平均使用时间只有 6.5 分钟。

不过因为不是 NervGear 人不会真的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所以虚拟世界的运动还是需要现实运动为基础的。比如 HTC Vive 在展示时就在一块方形空地的对角线(现在问题来了,家里有这种空间吗?)上各放一个名为“灯塔(light tower)”的激光传感器以捕捉玩家的运动,再通过两台 Alienware x51 来进行画面实时更新,因此玩家不会产生过多呕吐感。但是相应的,虚拟的运动也被限制在现实空间的约束内。Oculus Omni 则“巧妙的”绕开了这个限制,直接拿一个装置把玩家圈起来。所以终极完美解决方式还是 NervGear。

这里要科普一个误区,造成眩晕感的因素中,画面延迟的影响其实比画面模糊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为了把影响降到最低,电脑的推荐配置(目前)是 8GB RAM + NVIDIA 显卡(具体型号记不清),CPU 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四核恐怕很大可能不够用(按照 Vive 的阵容的话…),加起来要 2000 美刀(13154.20 人民币)左右。但是未来如果真的出现量子计算机的话就更贵了。

但是也有体验过的人觉得入戏了就没什么眩晕感。

可以预见到 VR 产业还会有一段时间的混乱。Google 似乎又想干统一业界标准这件事,但是现在单单 VR 设备就存在三种。

第一种以 Google cardboard,Gear VR 和暴风魔镜为代表,头盔(或者说眼罩?)只是一个透镜而已,类似于 3D 眼镜。这种设备我觉得只能自娱自乐一下,肯定是没什么高端市场一说的。

第二种就是以 Oculus Rift/HTC Vive 为代表,计算在 PC 上完成,通过数据线(或许未来会用无线局域网)传送到作为显示器的头盔上。数据线肯定会影响体验啦。但是在移动设备计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Oculus 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第三种就是自己具有运算能力,比如 PlayStation VR。因为运算能力限制,又要获得较好的体验,所以在清晰度和流畅度之间索尼选择了后者。

Vive 总体上属于第二种,但是它的高端之处在于使用动作捕捉而不是控制器(controller)进行操作,相应的价格就上去了…

总之,VR 的未来还是十分光明的,也不像 AR 眼镜那样真正是“从零开始”,技术也“相对”成熟(就是硬件问题硬伤)。如果能建立一个生态圈的话,颠覆生活方式什么的还是很有可能的。

参考:

Powered by VitePress and Elysium UI
We improve our products and advertising by using Microsoft Clarity to see how you use our website. By using our site, you agree that we and Microsoft can collect and use this data.